回复方式:   回复条数 
间隔时间: 分钟
日期限制:
20# 20#
发表于 2011-6-26 16:43 | 只看该作者
同意12楼说的。但是这个钱谁来出呢。物流公司是肯定不会出的。要来一件货20块钱就可以了。7.1货拉少了,车价还是那么多。物流公司就会要30或40,那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应该他多出了10块到20块。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1# 21#
发表于 2011-6-26 16:4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7.1后只不过是浮云! 部门和执法人员的个人利益不会停止,毕竟中国地大物博执行难。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2# 22#
发表于 2011-6-26 16:51 | 只看该作者
先顶下。。。。。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3# 23#
发表于 2011-6-26 16:53 | 只看该作者
政府利用,部门利益都是相互的,7.1以后也不会怎么样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4#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6:54 | 只看该作者
行业篇:

   中国的重型卡车行业目前存在散、乱、差的现象,这个散如何说起呢?其实并不是一盘散沙的散,而是没有凝聚力的散,各自为政;不管是监管者、制造者、还是使用者

    从交通部的油耗限值上就可以看出一个监管者的散,卡车是一个严谨的艺术品而不是作为权力争夺的一个工具;而同样的在交通管理、监管上,交警和路政部门的规定不统一,各地方法规不统一,严重制约了货运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在30年前,有关欧洲方面就发现尤其是跨国运输来讲,没有相对统一的法规那将是一个很郁闷的事情,为了提高货运效率,减少因不同规定引发的纠纷,欧洲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人性化的改进。和欧洲比较,他们跨国和我们跨省有区别么

    目前中国在商用车零部件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上存在很多弊端,导致很多零部件企业为了适应车企的需要整天改造,匹配复杂程度远比国外流行的模块化生产复杂。地方对商用车零部件企业的准入制度几乎是没有,反正只要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管他有几个同质化产品或者有多少假冒产品生产!其整体后果便是:技术水平低下,没有精力去集中在改进和研发上,竞争存在因为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体系而没有什么品牌价值!

    交通管理部门的汽车知识水平极其低下,甚至可以作为他们盲目执法的凭据!举个例子:卡车之家有位国际集装箱运输者,他的配置是D12.380+16OD+4.22
4X2+3
轴集装箱挂车,从那个说明上能看出这个车的牵引力不足?交通执法者对车不了解,难道有情可原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5# 25#
发表于 2011-6-26 17: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6# 26#
发表于 2011-6-26 17: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欲速则不达于2011-6-26 16:29发表在4楼】

我还没写完呢,呵呵。

那你快点写吧!我等着看呢。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7# 27#
发表于 2011-6-26 17:07 | 只看该作者
小弟第一次帮顶齐哥的帖,是否慢了点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8#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7:20 | 只看该作者
舆论篇:

   写这个舆论篇,其实也在说我从事的这个商用车媒体类,前一阵子想起了有关卡车之家商标注册的问题,从进度上看,我们正在和汽车之家的商标进行行政复议。我就很纳闷,如果说卡车属于汽车,那么为什么中国90%的汽车网站上卡车类的东西占据不到5%的比例?就好似卡车不是汽车一样,连舆论都放弃了卡车,这个社会在目前中国6亿上网用户的现状下,如何让卡车得到关注?

   谈卡色变,在很多人的眼中,卡车是什么?似乎是车祸和野蛮驾驶的代名词;他们却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中超过9成都是卡车来运输的事实。的确,卡车是相对危险,但是在中国目前的事故报道中,卡车事故概率好像还不到中国目前交通意外人生伤亡率的40%吧,难道说中国的媒体对待卡车就是有色眼镜?

    我们换一个角度上去看这个有关疲劳驾驶的事情,为什么疲劳驾驶?为了追赶时间,为什么追赶时间?因为用户需求;为什么明知道疲劳驾驶还要驾驶?为了躲罚款。为什么要躲罚款?因为公路三乱,为什么有公路三乱?黑钱和权利;为什么有黑钱和权利?因为没有人监督;为什么没人监督?因为舆论不重视!为什么舆论不重视?因为不被人了解。换言之,在中国目前的现状,如果能有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和体制监督,能出现这些问题么?或许还是有,但是肯定不会这么多!

    对于所谓的野蛮驾驶,我想我不得不佩服乘用车网站的同仁们,看似在乘用车上所谓的一些动作变成卡车就变成了野蛮驾驶,当然我更要佩服中国的驾校体系,制造了这么多马路杀手。商用车尤其是重型卡车,在欧美都是有严格的培训管理体系的,这不是说简单的在培养一个会开车的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懂卡车,了解如何驾驶、如何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护他人的人身安全;国外的卡车培训学校在培养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是基于社会安全的前提下开车,而在中国,培训学校只是为了挣钱而没有职业道德的培训。谁的问题?是体制?还是监管?还是观念?,都什么年代了,卡车不是乘用车,不是说会开都能开的。
总结与点评
共有1条信息
卡车人在舆论上的弱小,是因为卡车人的总体文化素质没有乘用车用户的总体文化素质高。。。
发表于 2011-6-30 00:10
注:该功能仅"管理员"、"版主"、"楼主"可用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9# 29#
发表于 2011-6-26 17:26 | 只看该作者
期待齐哥的大作,顶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分享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