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惠兰 于 2014-4-13 22:33 编辑
激情的岁月青春的心
――白银公司露天矿生产、生活纪实
郭小譓
从高速公路出口向白银市前行,亮丽的“凤之韵”雕塑映入眼帘。只见一只巨大的银凤,首擎金光燦燦的铜球展翅欲飞,飘逸的凤尾直指青天,在艳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此情此景,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40年前工作、生活的地方——白银市凤凰山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露天矿。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1753ee8b685e993006.jpg[/img]
1973年8月14日,我们汽训班绝大部分毕业学员乘车上了露天矿,住在铜厂沟口的单身楼里。当时露天矿有3,300多人,主要由矿机关、两个采掘队、两个运输队、机动、机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1966abe0b3ffee8fad.jpg[/img]
(运输一队单身楼遗址。)
修车间、**库、辅助队、供应站和三采场组成。采掘、运输一队在一(折腰山)采场,采掘、运输二队在二(火焰山)采场承担开采任务。机动车间负责采掘设备的维修,机修车间负责运输车辆的三级保养。三采场(铜厂沟)紧挨着小铁山矿,规模不大,由十余台苏制克拉斯车(10t)运输。矿调度室设在一采场最高处的边缘,可以实时掌握生产状况。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27c2cda87342ea0530.jpg[/img]
(转运站台。左上角是黄铁矿仓,右下角是铜矿石、浸染矿石仓,照片由朱永鸽提供。)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3246d5158f4b7fd8bb.jpg[/img]
(图片中可见矿大楼,向右依次是机动车间、矿俱乐部,正在装车的是浸染矿石。)
两个采场中间,设转运站台,铜矿石场、黄铁矿石场及两条铁路运输线,漏斗矿仓、加油站、采场食堂、运输一队调度室都在这里。
白银公司是国家“一五”(1953-1957)期间投资最大的有色金属项目,号称“156个共和国长子”之一,露天矿属于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以铜、硫为主,伴生金、银等十多种贵金属。一采场铜矿石平均品位2﹒84﹪、黄铁矿石46﹒2﹪,二采场铜矿石平均品位1﹒24﹪,黄铁矿石平均品位42﹪、三采场铜矿石平均品位1﹒17﹪。由于我国提炼水平的制约,铜矿石品位低于0﹒3﹪时,则不具备开采价值。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217e23d5157ec28b03.jpg[/img]
(露天矿生产的铜矿石。图片采自网络。)
当时的采掘设备是苏联制造的三大件:钢丝绳式冲击钻(后为国产潜孔钻)、4立方米电铲、斯大林80推土机(后更换洛阳东方红、日本三菱推土机)。这些“傻、大、黑、粗”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341958b8389cba67c4.jpg[/img]
(苏联制造4立方米电铲)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2952de5b8746ebe846.jpg[/img]
(雷锋和苏联制造的斯大林80推土机。)
的家伙尽管看起来笨拙,“皮实、抗造”还是挺有口碑。运输车辆已经由大吨位车承担,40台苏制玛斯525(25t),2台红岩(**中重庆生产的仿玛斯525)、陆续配备的111台别拉斯540、540A(27 t)型自卸车成为矿山运输的主力。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280d4adc6bd137b879.jpg[/img]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25375ae8654b49b920.jpg[/img]
**中白银公司自制的东方红42吨电动轮敲锣打鼓地报了喜,因故障连连,拉着修理工到山上风光了一回,就永久地停在公司大修厂的院子里了,但它毕竟展示了白银公司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的创造力。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253659a6db7877e64c.jpg[/img]
(白银公司自制的东方红42吨电动轮自卸车,仅试制两台,另一台没有完成装配。)
还有几台上海SH380(32 t)因无法适应采场,仅在有领导参观和年、节突击抢运时作一番半负荷表演及拉碎石铺路(下坡),大部分时间都停在“铁匠石”大型设备库晒太阳。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25640346f12e379f25.jpg[/img]
(我国自主生产制造的上海SH380型32吨自卸车)
我们运输一队(五连)队长张正贵、副队长李朝金、指导员谢志金,安全员谢玉镜。42台玛斯车分为一、二、三大组,陆续增加的别拉斯车组成四、五、六大组。记得53-70号、124-128号属四大组,91-102号、129-133号属五大组,134-143号等1975年上矿的新车组成六大组。其余43-52号、71-90号、103-123号、144-153号在运输二队。我所在的四大组大组长陈建才(甘肃临洮)、副组长刘宗琦(江苏宝应)、修理班长陈藩志,还有几位修理工。一队车场东北面为电焊班、电工班、钳工、车工间、变速箱组,西北面为保养班、维修保养厂房、材料库,西南面为各大组厂房,隔着去三采场和小铁山矿的道路,队部设在东南方向机修车间(七连)的二楼上。队里的主要干部、大组长都是老矿山,生产的主力大多为67年公司技校生、69年来的一批陕西转业兵和来自全省各地的比我们早一年上山的公司汽训班毕业学员,工、农、兵、学、知青、干部子弟,各民族的都有。经队车管科简单培训后,我们新学员随白班跟车实习。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307e3e7d0366378bdc.jpg[/img]
(图片左下角即运输一队车场。后面高楼是小铁山矿的单身楼,楼后是机修车间。照像所在
位置是东长沟火车站,蹲者为四大组修理工陈新曼。)
[img=,]https://img6.kcimg.cn/bbs/month_1404/14041310349a6b8ede25167e4c.jpg[/img]
(露天矿一采场遗址。南、北两面边坡已大面积垮塌,不复当年景象。下端黄色摆满大石块的地方就是当年采场的主要道路。)
我们一采场东西长一千三百多米,南北宽六百米,大约有二百多米深,每层作业面都有十余米高。大部分道路坡度都超过了10﹪,从坑底到转运站台大概有两公里多,到废石场不到五公里。正常车况下,通常拉一车矿石需要近40分钟,拉一车废石大约需要80分钟。我跟随56号,师傅田忠录,武威民勤人。看他的年龄已不轻,应该是65年左右上山的老同志了。别拉斯不算宽大的驾驶室里有一个小边座,我兴致勃勃地跟着田师傅跑了不到两个班,他让我自己开,就下车喝茶去了,我渐渐地熟悉了生产环境。那时是六天工作制,24小时三班三倒,往复循环。大夜班(0:00-8:00)接小夜班(16:00-24:00),小夜班接白班,周末各班结束后仅休息8小时接下一班,每周休一天。白班基本上是采场设备检修时间,中午放炮,然后清理现场,车辆大部分回到车场维修保养。小、大夜班是生产高峰时间,无论任何情况都要坚持生产,只有因下雨电铲电缆放炮(短路)时,才有可能稍稍停顿一下。国庆节那天,大伙儿通过了队车管科的考试,我正式顶55号老别拉斯车,年生产计划为3750车。很快,我们被定为汽车驾驶二级,粮食定量依然是38斤,月工资48元(国有企业略高于地方企业),加上地区差、夜班费等,每月收入68元左右。
矿山运输,除了三班倒衔接紧密睡眠不足外,粉尘、噪音、油渍是三大危害。粉尘对采场人员危害极大,电铲装车、钻机打眼等都产生大量粉尘。尽管安全科总在提醒,但受采场随时洒水降尘难以实现、设备密闭差等因素影响,实际上无法避免,我们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戴口罩,到了夏天很难坚持。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得矽肺病的几率大增。采场作业时,钻机打眼、空压机送气、电铲装车、车辆爬坡都发出巨大的噪声,震耳欲聋,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对听力和心理都造成很大影响。说到油渍,则是彻底地败坏了大车司机们的形象。在“听诊器、方向盘,大盖帽、售货员”的时代,按理说司机是满不错的行当,矿山大车司机则不然。这些车使用一段后,大部分配件都用国产的代替,因部件损坏及配件质量等原因,各种油料跑、冒、滴、漏洒满道路。大车修车时总要钻在车下面,等爬出来你再看,工作服糊得油光锃亮,头上、脸上、手上连油带土五花六道,任你再英俊的帅哥,也全无风采,人称:“露天矿的油大包,想找对象没人要。”更可怕的是道路上的油渍对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许多事故的发生直接是路面原因造成的,而矿里干部参加劳动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垫路、铲油泥。 |